作者:陳永平
「教學,教學生」是我在教學理念上的一種轉變,簡單的說,就是從原先只專注在課程內容的準備與教學方法的嘗試,逐漸轉為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個別學習狀況。
(4) 教學,教學生
在回國初期,即被告知大學教師所被賦予的三項責任:「教學、研究與行政」,在這三項責任中雖然是以教學為先,但是對於新進教師而言,最大的壓力是來自研究而不是教學,因為教師的升等是取決於研究成果,而不是教學績效,所以新進教師在升等壓力下,無不將大部分的心力擺放在專業的研究上,當然,我也不例外。約莫在進入交大十年左右,我個人才漸漸將較多的心力投注在教學與行政上。在那個時期,「控制系」已經更名為「電機與控制系」,我也開始分擔輔導「二一」學生的責任,不過這份輔導工作所約談的對象不是只有學生,有時候還必須直接面對家長。
提到「二一」,相信所有的大學生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意義,尤其是交大的學生,因為學校總機的末四碼就是2121,彷彿不時在提醒所有的學生:「小心啊,不要被2121!」
約談「二一」學生時,最想了解的當然是課業表現不佳的原因,到底是為了什麼,竟然會讓整學期的學分數當掉一半以上?
以一個老師的立場來看,當然是希望將個人所學傳授給學生,而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把學生當掉,因為那種結果所代表的,不只是學生不認真,也可能是老師沒把書教好。
就我個人的經驗,造成「二一」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學習態度的偏差,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個人的性向不合,或者是感情受挫或家庭變故所致;而學生在面對約談時的態度,有的是知所警惕,引以為戒,有的則是漠然以對,只為了走完約談的程序,說真的,每當碰到漠然以對的個案時,也只能在心裡默默為他祝福了。
在整個輔導過程中,除了約談學生外,有時候也會面對家長,有的家長緊張難過,有的家長則是淡然以對,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傷心的家長所說過的一句話:「大學裡沒有人師!」
「人師?」
雖然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人師」這兩個字,但是當下心中是可以會意的,甚至能夠強烈感受到家長內心的難過與無耐。事後,在我心中不禁懷疑,為何沒能及早關心或輔導學生?為何不能預先讓學生有所警惕以避免憾事發生?
突然有一個想法出現在腦海中,是的,我們需要一套預警制度!一套能預先得知「二一」可能發生的警示制度。
有了預警制度的想法之後我旋即著手規劃,將預警的時間點設定在每學期第九週期中考之後,希望能經由前半學期的作業與考試成績,及時找出課業表現不佳的學生。
預警制度施行的初期是採用紙本調查的方式,要求所有的課程助教回報學習異常的學生,再由系上加以匯整,將被回報兩門以上的學生列入預警名單,隨即展開約談與輔導的工作。初期因為使用的是紙本調查,所以回報及匯整的工作相當費時費力,幸好當年的網路已經漸漸普及,因此開始規劃第一版的預警制度程式,當時是請我的研究生蕭依娜負責,完成之後果然讓預警的實施更加順暢。
這套預警制度是在林進燈教授擔任系主任時期完成的,後來林教授擔任教務長時所推動的全校預警制度也是以本系的預警制度為雛型,目前校預警制度已經發揮了應有的功能,得以讓老師及早注意到需要輔導的學生,有助於「人師」角色的提升。
在被指派約談「二一」學生的期間,每當約談結束就是輔導工作的開始,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回歸到個別導師的身邊接受輔導,但若是遇有學生在課業上明顯跟不上進度時,我都會主動徵詢學生的同意,每週為他們安排固定的課業指導時段,在我的能力範圍內親自排疑解惑,總希望或多或少能幫他們拾回對課業的信心。
在印象中,我所輔導過的學生大都能順利完成學業,有些學生在畢業後,也會在逢年過節時經常寄來祝福的卡片或家鄉的特產,對老師而言這是最大的欣慰。
不過,仍有少數學生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遭受退學的命運,從這段課業輔導的經驗中,也讓我深切體驗到輔導低年級學生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正處於專業知識的養成期,即使在起步時態度有所偏差,只要能及時發現並予以關注,應該都能回歸正軌,反之,若是在高年級時才納入輔導,往往在程度上已產生過大的落差,導致難以挽回,綜言之,我個人認為應該要強化低年級學生的課業輔導機制。
當年也是個網站興起的年代,不免俗地,我也架起了「JSJK」網站,這個名稱是取自「加深加廣」的諧音,藉以提醒自己在教學與研究上都必須秉持加深加廣的理念,至今這個網站已架設二十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了讓高中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有機會接觸到電機與控制的相關知識,曾經在JSJK網站上開設「霹靂優學園(Pre-U School)」,邀請系上所有的老師共同為高中生撰寫文章,介紹個人的專業研究與科技應用,放在學園中供高中生參考,算是一項創舉吧!
我所嘗試的一些教學策略或偏方,後來漸漸獲得學生的認同,除了與學生的互動增加之外,學生的學習動機似乎也有所提升。不過,不容否認的,即便是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下,在同一個班級中還是經常會出現學習偏差的學生,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退學,每當面對這類學生時,總會特別留意或設法予以輔導,在這個時期,我的教學已由「業師」逐漸轉為「人師」的角色!
再回到「教學,教學生」的理念,若用現代的教育用語來說,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鼓勵學生主動去吸收知識,體驗知識,內化知識,建構出能為己用的真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開發循序漸進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以及強化知識應用的實務訓練之外,更重要的,必須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種理念與「醫病,醫病人」的理念不謀而合,當醫生在行醫時除了擁有精湛的醫術之外,還必須兼顧病人的感受,唯有在良好的醫病關係下,才能讓醫術發揮出更大的功效。對老師而言,未嘗不是如此,只有在師生互動良好的情況下,才能提升教學的成效。
自從體驗到「教學,教學生」的重要性之後,『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成為我教學上的重要課題,因此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策略,藉以提升學習動機與教學成效。
在傳統教學中,由於偏重知識的吸收與能力的培養,因此特別強調教材的講解與評量,長期以來這種制式的教學確實造就了不少人才,但卻也容易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不佳,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目前頗受青睞的「翻轉學習」,應該是最值得嘗試的教學法。
不過在我初期開課時,還搆不上「翻轉學習」,倒是使用了「在第一堂課引起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希望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事實上,直到今日我在每一門課的第一堂課,仍然是採行這個策略。
什麼是「學習動機」?用簡單的兩個字來取代,就是「想學」!一個人會「想學」,通常要配合一些場景,例如小朋友看到有人在畫小狗,覺得好玩、好有趣,於是也「想學」畫畫,這是最單純的學習動機。不過,大學的專業課程可不是畫小狗不過,別誤會,畫小狗也不簡單!我要說的是好玩、好有趣,試想有那位學生會因為專業課程「好玩、好有趣」才產生學習動機的?應該是絕無僅有吧!那麼該如何才能引起專業課程的學習動機呢?策略當然不少,但是在這裡先用「該學」與「能學」起個頭!
事實上「該學」與「能學」是一種心理建設,而且要從第一堂課就開始。
在第一堂課中,就必須讓學生”知道”「該學」!
我在備課時,都會先問自己「這門課為什麼該教?」然後列出幾項明確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也是學生「該學」的原因,所以在第一堂課中就必須仔細地說明,讓學生”知道”「該學」!如果不學,後果堪慮,後果自負,後果難料,總之就是「該學」!努力學就對了!像是在選舉時喊「凍蒜!」一樣,先魔音穿腦一下。
在第一堂課中,還必須讓學生”覺得”「能學」!要讓他們對課程的學習產生信心。
為了提升學習的信心,在課程的講義中一定要納入會使用到的先修課程內容,並且在第一堂課中加以說明,鼓勵學生自行閱讀,讓他們從較熟悉的內容開始建立信心。
此外,在第一堂課中還必須將整個學期的『課程進度』、『作業繳交方式』、『考試範圍與日期』、『學期成績的配分』、『課堂點名』,『導師時間』、以及『下課十分鐘的討論時間』等等,詳細地加以介紹,並鼓勵學生經由持續不間斷的學習去建立信心,越有信心就越有學習動機,就越「想學」。
事實上引發學習動機的方法很多,難以一一列舉,不過從第一堂課就開始建立學生對課程的信心,從「該學」、「能學」到「想學」,絕對是不錯的教學策略!
從「教學」到「教學生」除了是一種心念的轉變以外,事實上也是一種從「業師」到「人師」的角色轉換,對我個人而言,在教學技巧上只要不斷地琢磨與學習,久而久之一定可以成為稱職的「業師」,但是成為盡責的「人師」則是一種自我的期許,一種終身的志業!
© 陳永平,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