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平
在19世紀的歐美國家,有不少大學學者有感於學術的過度分科已導致知識的窄化學習,於是提出博雅教育的理念,強調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後來為了有別於窄化的專科教育,於是進一步規劃通識教育,強調共同科目學習的必要性,希望能培養出通才且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
(6) 專業通識教學之我見
自20世紀之後,通識教育已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學科,而在台灣則是晚至80年代,各大學才在教育部的主導下,正式將通識課程納入修業規定之中,可是長期以來,專業與通識教學壁壘分明,各學系依舊專注在專業教學,對於通識教學所強調的通才與人格培育理念並未予以重視,而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壓力下,將大部分心力投注在專業學習,最終形成「重專業,輕通識」的偏頗心態,導致通識學習的意願低落,此外,為了吸引學生修課,刻意採行低淘汰率或高分策略的通識課程也時有所聞,雖然這些不當課程僅占少數,但卻讓通識招致營養學分之議,實為不智不義。
多年來已有許多教育學者針對這些不利於通識教學的因素,提出各種改善的機制、策略或教學方法,希望能回歸到通才與人格培育的通識理念。然而以目前的通識教學環境來看,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最嚴重的當屬通識師資之不足,這個問題從張俊彥校長時代鼓勵各系所老師投入通識教學就已經浮現,究其原因為了達到通才教育之目標,除了學校必須統一規劃共同課程之外,各系所也必須提供課程相互支援,然而共同課程數量之繁多早已超出通識教師的負荷,因此聘請兼任教師已是行之有年的解決方式,至於各系所相互支援課程的作法,基於現實的考量,諸如教學負擔或支援意願等問題,要推動並不容易。
不過慶幸的是目前已有一些專業教師主動嘗試開授通識課程,從個人熟悉的專業科技出發,帶領學生去探索科技的發展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並藉由實際案例的討論,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社會議題,進而提升對社會的關懷。雖然這些專業教師的嘗試,對於通是師資不足的問題,可能是杯水車薪,助益不大,但總是個起頭,或許能激發出更多的專業教師共同投入通識教學。
事實上我所開授的「電機科技與社會」與「電機科技與倫理」,就是從個人專業觀點所設計的兩門通識課程,不僅如此,我特意將這兩門課定位為「專業通識」課程。
我個人的專業是電機控制,在從事相關的研究時,除了專業技術外,也會收集一些相關的人文、社會或哲學面向的資料,第一門課「電機科技與社會」的內容就是從這些收集到的資料開始整理、編排與擴充,並未納入任何電機專業技術,因此沒有先修課程的要求,適合所有的學生選修,也就是說,這門課並不是專為電機系學生所設計的。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由於課程的內容涵蓋電機相關的科技應用,以及衍生的社會議題,若是電機系學生選修的話,應該會有更高的學習意願,甚至因而提升對專業學習的興趣,這也是我將這兩門課定位為「專業通識」的原因。
「電機科技與社會」這門課的目標除了介紹電機科技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外,在課程活動的設計上,強調人文素養的訓練,包括「溝通」、「批判」、「思辨」以及「公眾論述」的能力,整體而言,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期末對課程的評鑑,可以看出應該已獲得不錯的教學成效。
「電機科技與社會」開課時是向通識中心提出申請的,通過課程審查後才開放給全校的學生選修,不過卻夾帶了一個附加條件:
「電機系學生選修時,不得計為通識學分」
當看到這個條件時,我著實百思不解,因為課程內容並未納入任何電機的專業技術,也沒有先修課程的要求,絕對適合全校的學生選修,是一門不折不扣的通識課程;另外,我之所以投入「專業通識」教學,當然是希望本系的學生能有機會藉由修課,多去了解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應用與社會議題,因此我一開始即擔心這個附加條件,可能會降低電機系學生的選修意願,不幸的是,我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真是無奈!
或許有人會質疑:「課程的內容本來就是與電機相關的知識,對電機系的學生來說怎麼可以視為通識?」
說真的,面對這種質疑根本無需反駁,只要去問修過這門課的學生,所得到的答案肯定是:「這是一門通識課!」
通識中心在審查這門課時,是否只是因為我的專業標籤─電機系,就做出附加條件的決定?當然這只是猜想,真正的原因至今仍然未明,不過,在此還是要感謝當年通識中心黃美鈴主任的幫忙,在過程中我經常找她詳談,希望能有機會免除這個附加條件,然而在通識的審查機制上似乎毫無商榷的餘地,最後只好作罷。黃主任在卸任之後仍然不時地給我加油打氣,鼓勵我繼續從事通識教學,她確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後來也擔任交大學務長,並獲得國家級師鐸獎的最高榮譽,真的是實至名歸。
在介紹第二門課「電機科技與倫理」之前,先來談談近年來交大為了強化通才教育與全人教育所重新制定的通識修課辦法,最大的改變是在原有的通識核心課程之外,再增加兩類通識課程,第一類是各學院相互支援的跨院通識,第二類則是校級基本素養課程,這兩類課程的申請不再透過通識中心,而改由共同教育委員會審查,在審查機制上較為彈性。
在通識的新制下,我將第二門課「電機科技與倫理」歸類為校級基本素養課程,向共同教育委員會提出申請,通過審查後成為校級的通識課程,再也無需擔心電機系學生是否能計入通識學分的問題。
這門課的設計主要的目標是引領學生探討電機科技應用時所可能面對的各種倫理議題,包括工程倫理、學術倫理、職場倫理、環境倫理等,在課程活動的安排上,依然強調溝通、批判及思辨等人文素養的相關訓練,也邀請專家或校友至課堂上演講,期末還舉辦了海報比賽。從課程的實施過程來看,我認為學生的表現優異,態度積極,是一門值得推廣的專業通識課程。
雖然專業教師有意願開授通識課程,但是,若以較嚴謹的角度來看,不免還是會有人對師資的適任性問題產生質疑,因為專業教學確實是與通識教學有所不同,在我個人開授第一門通識課程時,就已經深切體會到兩者之間的重大差異性,不僅學生的學習心態不同,我的教學方式也完全受挫,因此當年課程結束後,我就自覺不適任而決定退出通識教學。
此外,通識課程是將特定知識以精要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身為通識教師通常必須對課程的相關領域有深厚的學養,一般教師未必能夠勝任。因此對於專業教師開授通識課程是否適任的質疑,我個人認為相當合理,也深知鼓勵專業教師開授通識課程的作法,通常是以開課意願為考量,難以兼顧師資的學養與經驗,所以在教學成效上也就不容易掌控。
平心而論,我相信通識中心在審查我的第一門通識課時,或許也有這種考量,事實上,以我當時的教學經驗來看,或許也真的不太適任。
然而以目前通識師資明顯不足的情況來看,我個人認為與其質疑師資的學養與經驗,不如正視師資培育的需求,提供管道讓更多有意願的老師投入通識教學,相信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與交流,通識教學的品質也會隨之提升,或許鼓勵專業教師開授「專業通識」課程正是一種可行的管道,試試又何妨?
附帶一提的是,目前交大已經成立『小確幸創新教學致動器』的教師社群,積極開發跨科際合作教學的課程,其中也納入「專業通識」課程,關於這個新成立的教師社群,會在後面的文章再來詳加介紹。
© 陳永平,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