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平
2019/09/09星期一舉行了小確幸教師社群的小組會議,主要是在規劃這學期的社群活動,本學期除了協助教發中心於9/25辦理電機系林源倍教授的翻轉教學經驗分享外,亦已邀請教育所吳俊育教授於12月中來分享他的教學經驗,值得期待。
在會議中也討論到另一個議題:小確幸教師社群目標為何?事實上,在去年社群成立大會上,已經將目標先鎖定在教師的經驗交流與教學的共同合作,這一年來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定期舉辦或協辦教師教學經驗分享,積極籌畫跨領域的通識課程,然而從這次會議的討論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對於如何提升教師間的互動與交流,或教學經驗的推廣與落實,都覺得還有努力的空間。
藉此我來談談個人心中一直想努力的空間─跨領域教學,也有人稱為跨科際教學,但依我的觀察,目前似乎大都只著眼在跨科技研究的教學,而在科技、社會、人文與倫理的跨領域教學方面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以交大的跨院通識課程為例,將電路學、電子學納入其中,正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安排,這個觀察或許仍屬個人偏見,誰規定電路學或電子學不能是非電機系的通識課程?面對這種質疑,我只能無言以對。
關於跨領域教學在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論點,這些論點對學生的學習都非常正面,也非常有意義,確實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專業與非專業的對話,進而了解個人專業以外的相關議題,培養應有的跨領域素養,包括了解問題(是不是)、思考倫理(該不該)、檢視能力(能不能)、慎重抉擇(要不要),也培育公眾論述的能力,開發潛在的領導統御能力。
但讓我困惑的是:師資從何而來?
在教學上師資、教材、行政缺一不可,且師資為先,事實上,師資從何而來的困惑,是打從我開始接觸通識教學就一直存在著,甚至我也常自問我算是通識師資中的一員嗎?殊不知,不論跨領域教學的論點多有意義,若不著重師資的開發,再多的論點都很難達成。
如今,我已無暇質疑個人是否是算是通識師資的一員,但感欣慰的是,學生願意走入我的課堂,而且我也深知我的嘗試是值得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能投入跨領域通識教學,這也是今日與未來的教育希望!
© 陳永平,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